範忠茂(汝城香火龍)
“湖南省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
1949年,範忠茂出生於湖南省汝城縣城郊鄉益道村範家三組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該村是汝城香火龍“扁龍”紮製及遊龍的最出色的村。10歲跟隨父親學藝,25歲,範忠茂開始正式參與香火龍的製作,因其技藝精湛,組織能力強,46歲的他成為益道範家舞香火龍理事會的理事長,從最初的活動組織、籌款、采購、紮製香火龍技術指導,人員安排,招龍儀式,舞香火龍鼓樂隊等事項,都由他全盤負責至今,他曾參與、組織過許多大型香火龍活動,例如:慶祝粉碎“-”的勝利,“慶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慶香港回歸、慶澳門回歸,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等大型舞香火龍活動。
汝城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人文曆史悠久的城市,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城郊益道,每當有大型的紀念活動或者人們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的時候,村民都喜歡用舞香火龍這種方式來慶祝。舞香火龍這種習俗就這樣一代一代地流傳了下來,範家的香火龍屬於扁龍類,材料簡單,是當地人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東西,如稻草、楠竹、龍香、木棍、棕葉等等,隻需把篾刀,便可就地取材,紮製出一條條栩栩如生的香火龍來。完工後的香火龍造型威武、氣勢恢宏,從長度上看,扁龍最長的可達80―90米,最短的也有20―30米,從高度上看,扁龍最高可達4米,最矮亦達2.5米左右。根據需要而定,紮龍的同時還紮香火燈,第一個燈一個字,用來表達活動的主題,意寓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作為土生土長的範忠茂,自幼耳濡目染,麵對著威武雄壯、結構精美、香火明麗的香火龍他總是懷有著一種非常特殊,非常虔誠的心情,對這種民間藝術產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每次村裏有舞香火龍的活動時,他都積極地跑去觀看,從不錯過任何一次機會。製趙公鞭、構圖、紮龍及祭祖、舞龍、接龍、化龍等接龍儀式,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牢記在心。這一切全都被父親看到眼裏,父親是村裏龍燈會首之一,他不僅是每次紮香火龍的技術骨幹,而且還是鼓樂隊堂鼓手。於是,15歲的範忠茂便在父親的口傳親授下開始學習紮製香火龍,認真學習紮龍、製獅、製燈籠以及香火匾和各種生肖動物製作的全過程及香火龍的曲牌。因勤奮好學,樂於鑽研,範忠茂通過師承家傳,融會其他本村紮製好手的技藝,他逐漸掌握香火龍的整套技術,懂得了演奏各種曲牌,如《一陣風》、《普天樂》、《長春》等等,成為全縣少數幾個精通汝城香火龍一整套技藝和儀式的人員之一。25便歲開始正式參於香火龍的製作、舞龍、及鼓樂隊並擔任堂鼓手。因其技藝精湛,很快成為每次舞香火龍的技術骨幹;又因其曾在村大隊擔任過大隊副書記,民兵營長,城郊鄉企業辦擔任黨支部副書記,有著較強的組織能力,在46歲時,他便成為了益道範家舞香火龍的理事會的理事長,從最初的活動組織、采購、技術指導、鼓樂隊堂鼓手,無一不精,無一不能,全麵負責理事會的工作。
在他的組織下,舉辦過多次大型香火龍活動,為汝城香火龍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同年(公元1949年)出生的名人: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